发布时间:2024-10-16 12:59来源:中青网 阅读量:17324
10月9日,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征求《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再早之前,湖南省首个支持氢能发展的专项政策《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印发,将从5个方面以19条措施推进氢能产业发展。不难发现,在中央和地方不断出台的各项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中,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成为重点任务之一。
随着氢能产业向规模化、商业化迈进,在燃料电池领域已有所布局的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上下游环节,以期在产业链中寻找新的增长点。它们以氢燃料电池系统为抓手,布局制氢、用氢产业链两端,联合产业链伙伴,打通氢能“制、储、运、加、用”各个环节,显现出致力于成为氢能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新趋势。
头部企业延伸产业链布局
在不久前落幕的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明天氢能公司发布针对各应用场景的4大专用系统,并实现两款制氢装备的全球首发。明天氢能董事长王朝云在新产品发布会上表示,从制氢装备到燃料电池系统,该公司在氢能领域的全产业链布局初具规模。“在氢能及燃料电池创新领域,明天氢能已掌握从电变成氢,从氢变成电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在这两个关键环节中,我们开发了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产品,为今年全产业链各个场景的落地实现了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突破。”他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
据介绍,明天氢能此次正式发布的两款制氢装备产品采用电解水制氢技术,MT‐DQ-1000A是碱性水电解制氢装置,氢气产量达1000Nm3/h;MTDQ-200P是PEM纯水电解制氢装置,氢气产量可达200Nm3/h。同时,针对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明天氢能还推出氢能叉车专用系统MTSYS-10、氢能公交专用系统MTSYS-80、氢能重卡专用系统MTSYS-150和氢能船舶专用系统MTSYS-200。
其中,氢能重卡专用系统MTSYS-150,是明天氢能对标全球顶尖技术打造的全新一代高性能长寿命、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产品。通过极板流场细密化与变截面结构设计、钛基纳米复合涂层技术、高性能膜电极技术、高集成度电堆及系统设计、基于大数据云边协同模型的智能系统控制策略开发,电堆功率大于196kW、功率密度6.5kW/L、系统功率154kW、质量功率密度940W/kg、寿命22000小时以上。
随着制氢装备产品的推出,明天氢能正式发布“可再生能源制氢”、“绿电+制氢加氢一体站+燃料电池车辆”、“绿电+制氢+绿色化工”等系列零碳解决方案,正式打通氢电一体化产业新生态。在新产品发布会上,明天氢能还与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华电氢能、大唐国际陡河热电、晋南钢铁、福龙马集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签署“风光氢储用”一体化、氢能及通勤车、氢能重卡和环卫车等系列项目合作,共同探索氢能产业合作新模式。
此外,在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明天氢能展示的氢能社会能源生态体系模型引发关注,这也是其发展愿景——建设风光氢电一体化能源利用模式,以风力、光伏绿电,结合ALK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进行制氢,再以绿氢为载体,向加氢站、储能电站输送能源,实现城市交通、氢能仓储物流、港口、冶金、家用等全场景应用。
燃料电池、制氢两条主线并行
明天氢能的做法并非个例,不少头部燃料电池企业都积极在氢能产业链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不仅投资制氢项目,还拓展制氢装备的供应。
去年6月,亿华通成立氢能科技公司,主营业务将重点布局氢能的上游环节,围绕可再生能源与电解制氢高效耦合以及绿氢综合利用技术,以PEM电解水制氢产品和热电联供系统为核心产品,深度参与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环节。在成立仪式上,氢能科技公司发布了自主研发的PEM电解水制氢系统和PEM电解槽。今年3月,亿华通宣布,公司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EM电解水制氢设备在新疆伊宁完成安装调试,成功产出氢气,标志着亿华通已打通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系统控制等整套流程。
去年8月,重塑能源集中发布了自主开发的100Nm3/hPEM纯水电解制氢系统、250Nm3/h兆瓦级PEM纯水电解槽、PEM制氢膜电极、制氢电源和碱性电解槽先进电极系列产品,实现贯穿氢能装备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布局,也由此成为业内为数不多的同时布局PEM和ALK制氢技术路线的企业。
去年12月,国氢科技发布“氢涌智氢岛”一体化解决方案,基于“氢涌”数智化平台和“氢涌”自主化装备,覆盖电氢耦合、储氢输氢、中央集控全流程,具备软硬件高度集成、智能化整岛运行、全流程效益管理等特点。
在新趋势的背后,风、光等新能源的高速增长,大大助推了绿氢产业从培育期走向商业化初期,氢能应用向更广泛领域渗透。从众多案例中可见,燃料电池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定位,各自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有的企业可能更倾向于直接参与制氢项目的投资和运营,通过掌握上游资源来确保燃料电池的稳定供应;有的企业则专注于制氢装备的研发和生产,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催生了绿氢市场广阔的想象空间。重塑能源董事长兼总裁林琦曾这样解释企业拓展布局的原因:“结合产业上游能源端对氢能装备技术亟待提升的实际需求,以及下游应用端对绿氢巨大需求的市场潜力,我们决定战略布局氢能装备领域。”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提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氢能产业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从单一的汽车企业销售氢能汽车产品转变为“运营+车辆+制氢”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的靠氢能解决能源问题转变为氢能、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的低碳能源发展模式,从单一的补能设施向加氢、充换电、加气加油一体化的交通补能设施转变,从单一城市发力向主力城市加协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从单一产品技术突破降低成本转变为核心部件加制氢全产业链条的一体化降本。
需求缺口与政策引领带来机遇
某燃料电池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行业头部企业积极在氢能产业链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主要有几大原因:一是符合“双碳”战略目标发展要求,氢能作为清洁能源,有助于实现减碳;二是相关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尤其是电解水制氢技术,使得绿氢的生产成本有望降低;三是产业链不完善和基础设施缺口,目前氢能产业链尚不完备,尤其是在储氢、运氢及应用方面,存在基础设施缺口,提供了新的投资和发展机会;四是企业的战略布局朝着多元化业务发展,比如燃料电池企业通过拓展制氢装备供应,可以实现业务多元化,降低单一市场风险。“此外,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也是燃料电池企业向全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推动力。”他补充道。
氢能被誉为“终极环保”能源,还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加注的特点,这使得燃料电池汽车在续驶里程和补能速度上体现出明显优势。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也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氢能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随即,国内加氢站的建设迎来高速发展的阶段,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提供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持。《中国加氢站建设与运营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累计建成加氢站达到1262座,其中中国456座,占比达到36.1%。
据记者的不完全梳理,仅今年最近两个月,国家及地方密集出台了多条氢能相关政策。在国家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首台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的通知,其中多项氢能相关技术产品入选,集中在氢气压缩机、氢电混合动力的新能源电子导向胶轮列车、氨燃料动力船舶及氨燃料船用发动机等环节。
地方层面,《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力争到2027年,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氢能产业布局初步成型,打造以电解槽、燃料电池等为核心的全国氢能装备中心,成为全国重要氢能枢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形成氢能应用推广示范等目标。
湖南省《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到,按照“一港两廊多区”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建设岳阳氢能绿港,京广、沪昆两条氢能示范走廊和若干氢能应用示范区;规划布局一批“副产氢提纯-氢气储运-加氢站加氢-氢能动力系统”区域综合示范工程。
成都经信局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成都市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应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提出以“揭榜挂帅”方式稳步推进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示范推广工作,2024年实现全市新增推广500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
嘉兴市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7年,嘉兴市氢能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200亿元以上,在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引育行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亿元企业5家以上,新增加氢站10座以上,氢能车辆推广应用突破1500辆,其中氢能货车超1000辆。
燃料电池自主创新加速跑
随着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一系列支持氢能发展的政策,全球氢能需求量正在显著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我国,氢燃料电池的装机量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累计销售氢燃料电池汽车2490辆,相比去年同期的2262辆(含2085辆商用车和177辆乘用车)同比增长10.1%,其中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累计同比增长16.69%。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链不断完善,储氢和运氢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液氢具有储存密度高、运输更方便等优点,正在逐步得到应用。在加氢站建设方面,除了传统的高压加氢站外,移动式加氢站和分布式加氢站等新型加氢模式也在探索中,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加氢需求。
同时,国内燃料电池企业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燃料电池走向大规模市场化的主要路径是降低成本,国内企业正不断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和寿命,进一步降低系统成本。根据Frost&Sullivan披露的数据,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价格从2017年的1.64万元/kW下降至2022年的4800元/kW,年平均降幅为28%。此外,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程度不断提升,电堆、空气压缩机、膜电极、氢气循环系统、双极板等五项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80%。根据东兴证券研报,2017~2023年,中国燃料电池系统年装机功率由37.8MW提升至734MW,复合年均增长率为64%。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风险研究预测报告》显示,中国氢燃料电池行业的市场规模由2019年的16.3亿元增至2023年的39.3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4.61%。预测2024年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市场规模将达到59.9亿元。
“近年来,国家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全面绿色转型发展,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备受瞩目。通过开展氢燃料电池示范,鼓励氢燃料车辆高速免费等一系列的优惠举措,有效推动了氢能及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总工程师叶盛基表示。
今年以来,山东、四川、吉林、山西等地出台免氢能车高速通行费等利好政策。对燃料电池重卡来说,免除高速费后,再加上燃料电池汽车其他相关补贴,已具备一定的经济竞争力,有利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
清华大学教授、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党委书记史翊翔在近期举行的第二届北京氢能产业大会暨京津冀氢能产业发展对话上介绍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6家央企布局氢能,氢能自主生产规模已具雏形。他强调,氢能的经济性是关键挑战,目标是到2030年将氢气成本降至每公斤7元,特别是在重卡、冶金等高耗能领域实现显著成本优势。
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张久俊提出,尽管燃料电池的产业化尚未完全实现,但它具有零排放、环保的巨大优势,将是未来能源系统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同时,燃料电池仍然面临部分技术挑战,包括动态运行下的耐久性以及关键部件成本高昂。他呼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燃料电池的性能,降低催化剂材料的依赖,并加速加氢站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推动氢能汽车的普及。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燃料电池产品研发提速,更多系统配套企业完成200kW以上功率产品开发,单堆芯设计先进系统产品额定功率突破300kW,基本可覆盖全场景应用需求。从产业发展来看,未来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燃料电池企业正以规模化和商业化突围为目标加速抢占市场份额。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