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0-15 08:28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9727
提到南疆物产,许多人的印象是瓜果飘香,盛产棉花;说到自然环境,阳光充足,沙漠广布。环境可以是天时地利,创造丰饶物产、独特景观;也可以是发展限制,带来干旱风沙,不利生存。在南疆的环境下,产业要如何发展,怎样扬长补短?
2010年起,上海对口援建新疆喀什地区的泽普、莎车、巴楚、叶城四个县,持续输入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理念。产业是地区发展的根基,上海积极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援疆,促进当地产业升级、群众增收。
2024年秋天,澎湃新闻记者走进喀什,听上海援疆干部聊起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精细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差异化竞争”“带动就业”反复被提及。
这些关键词对应着一个个具体问题,比如:水果香甜,但农户的粗放式种植不能保证每个果子的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优势;棉花虽多,仅靠卖棉花和初级加工并不挣钱;还有广袤的荒漠,除了投入成本去治理,可以利用起来创造收益吗?
上海援疆干部、援疆企业提供了一些解题思路。
打造高标准果园,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泽普,维吾尔语意为“漂着金子的河”。当地有三宝:红枣、核桃和苹果。
光照、温差、水源等条件决定了林果业是泽普县的优势产业,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美中不足的是,苹果种植没有成规模化,品控难以提升。
因此,在上海援疆资金的支持下,泽普县阿依库勒乡巴什吾斯塘村打造千亩苹果高标准矮砧密植示范区,建立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数字化农业管理系统等,实现高效、集约、标准化管理模式。
一株株苹果苗在今年4月种下。9月记者采访时,果园里已经有不少绿意,一棵棵树整齐排列,长得和人差不多高,滴灌管覆盖了大部分地块,每隔一段就有温湿度监测设备,一些农民正在地里修剪树枝、挂滴灌管。
上海援疆干部、泽普县阿克塔木乡副乡长郁晓聪介绍,该果园占地1000亩,每亩种植239株苹果树,每亩株数远高于普通的苹果园。种植品种为瑞雪、瑞香红、王林等高端品种,预计3年后结果,带来收益。
“我们这块以黄绿色品种为主。这两年红色系品种式微,价格偏低,像瑞雪等黄绿色品种更有竞争力。对比之下,黄绿品种在口感上优于红色系,而且保存时间长,货架期长。”承包果园的山行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泽普基地经理周吉鹏补充道。
为什么要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
周吉鹏表示,南疆水资源很珍贵,滴灌比传统的大水漫灌更加节水。给1000亩地浇水施肥,一个人操作滴灌系统,3小时内基本完成,而人工浇水的话一天也未必能完成。
更重要的是精准。根据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后台可以自动判定果树缺乏的水分和营养,从而按照科学比例配置水肥,再通过管道精准输送到每棵果树。一样的光照、水量、肥料,意味着产出的苹果大小、甜度基本一致,从而确保稳定的品质输出。
“滴灌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先进,但在这里,已经是从0跨到1了。”郁晓聪直言。打造苹果示范区,一是希望带动就业,等苹果长出后,采摘、分拣、装箱等需要大量人力;二是希望传递一些理念,让当地农户了解并运用新技术,“比如把自家的果园改造一下,利用滴灌系统来打理,释放出的人力可以做其他事情,那么果园收入能保证,其他工作也能谋一份收入。”
泽普县苹果高标准矮砧密植示范区,农户在挂滴灌管。
古丽努尔·阿吾提是基地的正式员工,从新疆职业大学毕业后就在此工作。她告诉记者,原本考虑留在乌鲁木齐工作,得知这个项目后,特意回来了,“我学的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专业对口,而且离家近,方便照顾我妈妈,收入也挺好的”。
果园里设置滴灌管、修剪枝条都需要人,古丽努尔负责协调人员、统计工时。她表示,干活的农民主要来自附近村子,工作时间灵活自由,“最近核桃熟了,农户忙着收核桃,再过几天又要收玉米了,他们在这儿相对灵活,家里忙完再来这里,按照工时算工资,干一天大概能有100元收入”。
构建棉纺织全产业链,让新疆棉走向海外
在巴楚县印染产业区的厂房内,机器密布,布匹成堆,从织布、定型、染色、压水到品检、包装,一整条流水线高效运转。这里是喀什地区第一家印染厂。
巴楚县印染产业区的厂房内景。
巴楚县是喀什地区棉花种植大县,2023年棉花种植面积达131万亩。长期以来,当地产业发展主要围绕棉花销售、纺纱、织布等原料初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
为了拓展巴楚棉纺织产业链,上海援疆巴楚分指挥部开展招商引资,引入一家从事针织面料织造、印染与销售的浙江企业。
该企业总经理郭立新表示,选择巴楚是看中这里的三大优势:一是巴楚县本身是纺织强县,棉储存量高;二是地理位置上毗邻中亚五国,便于产品外销;三是整个新疆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上海援疆对我们帮助非常大,在前期组建、资金支持等方面关怀都很到位,非常高效。”郭立新介绍,该公司在去年3月注册,6月动工建设;今年4月开始试生产,5月生产规模提升,目前产能为30吨一天。截至9月中旬,出货接近2000吨,产品主要销往印度和中亚五国,另有一小部分内销到浙江、广州。
目前,车间有七成员工为新疆本地人,一些技术工种、管理人员来自外地。郭立新表示:“现在,我们也在逐步让新疆本地一些大学生去从事一些技术和管理岗位,接下来还是以本地员工为主力进行生产。”
麦尔叶木·买买提进厂一年了,开工后每天跟着主管学习染色工艺。她的大学专业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和纺织印染没什么关系,来到这里要从头学起。
“我们主管干这行近20年,我就跟着他学习,调色、染色,针对不同布料的配方、工艺都不一样。车间出现染色问题,他会带我去解决,一步一步给我解释清楚。”麦尔叶木笑眯眯地说,“每天过得很充实,而且这边包食宿,上下班有班车接送,工资待遇也很不错。”
之所以毕业后从乌鲁木齐回到巴楚,她说,是想离家近一些,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这家企业越发达,意味着我的家乡也发展越快。现在的技术员都来自外地,本地员工都是刚开始学,我们学好了,他们后面要是走了的话,我们还是撑得住。”
工人在印染车间工作。
郭立新表示,车间仍在建设中,目前第一期已投入10条生产线,在建的二期将再投入10条。现有员工450人左右,等两期投产完之后要提供1000人以上的工作岗位。
织布、印染之外,企业也在谋划一些新战略。郭立新说,公司准备开发一些相对高档的新型面料,向品牌商供货;明年在成衣制造上进行投入,“以后接到订单直接以成衣的模式卖给人家,少一点中间环节,打通整个产业链,尽可能提高产品附加值”。届时,棉花和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将在巴楚成型。
在沙漠种地,防沙治沙用沙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几个月时间,上千亩戈壁滩变成了绿洲良田,苜蓿、高粱等作物生机盎然。
9 月,记者跟随绿色技术银行农业科技莎车县负责人刘莎的脚步,踏入了位于莎车县亚喀艾日克乡的一片戈壁。此处已改造了2000多亩戈壁,“4天荒漠治理,2天播种,10天出苗,1个月地表覆绿,3个月即可见收益”。刘莎如是描述治理成效。
在莎车县亚喀艾日克乡,2000多亩戈壁已改造为农田,一眼望去是绿油油的苜蓿草。
今年2月起,绿色技术银行在亚喀艾日克乡开启戈壁改造。前期施工主要是修建田间道路、接通电力、铺设管网、筛检石头以及挖建蓄水池等,4月中旬,开始荒地治理,然后大面积播种苜蓿,边角地块则被用作试验田,种植西瓜、向日葵、玉米、高粱等作物。记者采访时,高粱已经红了,苜蓿草绿意盈盈。
早在去年,在上海援疆力量的支持下,绿色技术银行于莎车县拍克其乡顺利完成首个1400亩沙漠示范基地建设。沙漠被成功治理为农田,10余种粮油、饲草和经济作物在此生根发芽。
短短数月,从寸草不生到满目绿意,这片土地被施了何种“魔法”?
刘莎解释道,沙漠变良田的核心技术在于绿色生物基材料。“这些生物基材料恰似一层锁水面膜,能够切实有效地改善沙粒之间的团粒结构。只需对地表30厘米进行治理,加入生物基材料,这层土壤便能储存水分、养分和菌群,以供植物茁壮成长。”
在此之前,技术人员会对土质状况进行检测,有针对性地、按比例配置生物基材料,为不同地块定制治理方案。
此外,基地采用AI智能物联网、节水浇灌等技术,实时监测沙漠土壤的温度、湿度、肥力等环境数据,依据植物生长需求精准把控灌溉水施肥量。与普通农田的年亩均用水量相比,这里可节省30%以上。
刘莎指出,沙漠改良与智能化农业种植涉及诸多技术,各项技术协同作用才能呈现更好效果。而绿色技术银行恰恰是一个融合化的技术平台,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有着紧密合作。以后将有更多先进农业技术在莎车基地进行试验并规模化推广。
她表示,绿色技术银行计划在3年内完成10万亩沙地改造,并将联合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共同研发种植产品,积极探索发展沙区特色产业,从单纯的防沙治沙向“防、治、用”转变。莎车是第一站,未来将在塔克拉玛干周边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复制推广。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