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世界
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滚动 ->内容

130亿元收购案花落ADC企业:国外药企为何频频“扫货”中国Biotec

发布时间:2024-04-04 12:48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1554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随着资本市场遇冷,企业估值跌入底部,加速了国内创新药企收并购潮起。自2023年底至今,国内已发生多起收购案,如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Nuvation Bio收购葆元医药等,特别是在IPO收紧大背景下,国内Biotech企业被收购也成为一个相当不错的退出路径。

也是在此趋势下,4月3日,丹麦药企Genmab与普方生物宣布,双方已达成一项最终协议,Genmab将以18亿美元(约130亿人民币)全现金交易的方式收购普方生物。交易已获得两家公司董事会的一致批准,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Genmab最迟将在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更新营收指导目标。目前,Genmab的市值逼近200亿美元。

普方生物主要开发用于治疗某些癌症的下一代ADC和ADC技术。Genmab称,这项交易将进一步拓宽其中后期临床产品线,并加强和补充Genmab已经得到验证的专利技术平台组合。具体来说,Genmab从普方生物获得的资产,包括三个临床项目和多个临床前项目,其中,Rina-S是一种FRα靶向Topo1 ADC,目前正处于II期临床阶段,用于治疗卵巢癌和其他FRα表达的实体瘤。此外,普方生物新型ADC技术平台与Genmab的专有抗体平台相结合,将有可能创造新的竞争机会。

在此次交易案背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ADC赛道的光明前景是促使此次交易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背后,也有不少业内声音提出:在本土Biotech接连被国外药企收购后,是否会对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带来一定的影响?

被收购方成色几何?

根据公开信息,普方生物是一家专注于开发新一代大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公司,其产品管线主要包含ADC和其他以抗体为基础的治疗方案。

基于自主创新的技术平台,目前,普方生物已经开发了一系列针对多种肿瘤靶点的ADC药物产品管线,这些候选药物目前正处于药物发现、临床前和临床开发阶段,具体的管线产品包括以叶酸受体α为靶点的ADC药物rinatabart sesutecan(Rina-S;PRO1184)、以CD70为靶点的ADC药物PRO1160、以PTK7为靶点的ADC药物PRO1107,以及同时靶向两个实体瘤靶点的双抗ADC药物PRO1286。

其中,Rina-S以依喜替康作为有效载荷,采用普方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型亲水性载荷连接子sesutecan,其高度均一的抗体载荷比为8。依喜替康是一种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具有高活性和细胞膜渗透能力,可以产生强烈的旁观者杀伤效应。PRO1160则是一款以CD70为靶点、以依喜替康作为有效载荷,采用普方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型亲水性载荷连接子sesutecan的ADC药物。PRO1107是一款以蛋白酪氨酸激酶7(PTK7)为靶点、以MMAE作为有效载荷,采用普方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型亲水性载荷连接子LD343且DAR值为8的ADC药物。PRO1286是一款针对于多种实体肿瘤的双抗ADC药物,以在临床经过验证的sesutecan作为载荷连接子,预期将于2024年推进至临床研究。

另外,普方生物此前已完成多轮融资,今年2月,普方生物就宣布完成1.12亿美元超额认购的B轮融资,由汇桥资本领投,RA Capital Management、OrbiMed、Surveyor Capital、Medicxi等公司参投。此前获得的三轮融资则分别是逾千万美元的Pre-A轮融资、5500多万美元的A轮融资、7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截至目前,普方生物已累计融资超2.37亿美元。

对于此次的收购案,有券商医药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普方生物之所以被看中也是由于其在ADC管线的产品获得突破,带动该公司价值攀升,而ADC赛道也是当前跨国公司看中的重点领域。

医药魔方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较2022年全年的44笔增长了32%。交易金额方面,已披露的2023年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超过465亿美元,较2022年的275.50亿美元增长69%。

其中,ADC药物的蓬勃发展尤为亮眼。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跨国药企疯狂扫货ADC药物,一半以上的标的都来自中国药企,而这一热潮2024年仍在。2024刚开年,宜联生物于1月2日宣布将cMET ADC新药YL211的全球权益授权给罗氏,后者支付5000万美元预付款及近期里程碑付款,另外还有近10亿美元的开发、注册和商业化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尽管整个行业处于调整周期,但国产ADC企业却逆流而上,开辟了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径。

Biotech加速创新布局

如果说2023年中国创新药企对外授权合作项目数量和金额均刷新了历史,那么2024年正在掀起中国Biotech被收购的历史大潮。

去年12月,阿斯利康宣布以总价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是首个跨国药企整体收购国内Biotech的事件。随后,今年1月诺华制药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3月Nuvation Bio收购葆元医药,以及此次普方生物被收购……

种种迹象不难看出,中国明星Biotech被收购已经逐渐成常态。

这也是由于,在生物医药的产业环境遇冷、上市环境趋严、投融资环境日益严峻等多重作用传导下,生物医药企业的IPO数量收缩、节奏放缓,这导致企业的退出机制受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当前核心产品尚未商业化、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Biotech遭遇着复杂的生存考验,投资方也面临着巨大的退出压力,尤其是早期介入的资本。而被收购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退出路径,除了成功上市、发展成为Biopharma,Biotech的结局其实存在更多的可能性。

谈及当前中国创新药市场环境,齐鲁制药全球研发负责人陶维康近日在行业论坛上介绍,从2013年开始,中国的制药企业或者说中国的医药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这也使得有很多跨国公司和海外生物技术公司关注中国市场,想要进入中国市场。

“基于现在的新竞争态势,我们必须创新。”陶维康举例道,之前我们可以看到创新药在美国或西方国家优先获批,等到在中国市场获批,期间时间差大概是5-8年甚至更长。但现在,这一时间差可能只有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的时间,有些新药更是会在中国首次获批或优先上市。这也意味着,全球创新和中国创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中国创新等同于全球创新。如此,中国药企不得不加速创新布局,否则就会失去竞争优势。

但,创新不是自娱自乐的过程,更不是展示几个幻灯片和创新点就可以实现。想要做出创新产品必须具备临床优势,临床产生价值也被认为是创新的最终意义所在。而在创新为王的时代,真正的技术创新占企业成功的20%-30%,而产品最终的商业化也成为创新破局的关键点。这也意味着,如何实现创新转化依旧成为待解的难题。

武田全球研发总裁浦安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创新的生物制药正在加速转型中,正在经历从me too到me better,到同类首创或者是同类最优,也就是真正的创新药的时代。其中,需要重视生物技术的应用,也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相关知识,需要用更多的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以解决诸多问题。

“不可否认,在转型的过程中的确会存在一些挑战,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特定的规则我们可以遵循。”浦安谛说。

究竟有什么样的关键元素和主导原则呢?浦安谛进一步指出,对于有很强临床相关性的疾病或疾病领域,这样的科研是有很高可重复性,是可以被制备和生产。同时有些疾病也有非常强的转化计划,希望能够很快地实现人体研究、拿到答案。所以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很快可以做出决策。“我们也希望和其他全球的200多个合作伙伴一样,在中国也能开展非常好的合作,将我们的能力、技术和资源更好地助力本地环境和行业生态的发展。”

收购双方的“筛选标准”

从全球范围来看,跨国药企收购Biotech已然是一套成熟运行的商业模式,资本寒潮中,资金链充裕的跨国药企更是屡屡出手。在与自身发展战略契合的基础上,跨国药企精细评估Biotech的管线资产以及创新价值之后,收购目标企业从而完善产业布局。

对于Biotech来说,在目前行业环境下被跨国药企收购,可以说是突围生存困境的新选择。跨国药企具备成熟的药物开发和商业化经验,后续Biotech可以借助跨国药企的资源去继续推进优化项目的开发和运营工作。

但在筛选项目和企业时,跨国药企也有自身的一套选择标准。武田首席科学官兼首席研究负责人Chris Arendt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作为大型跨国药企肯定会关注整体的管线布局,以武田为例就对早期的研发管线非常感兴趣,同时对已经经过临床验证的项目也比较感兴趣。这也意味着,在筛选项目时会关注研发管线的整个流程,同时也希望能够借由自己的专业技能探索更多的机会。

“有时候我们也会问自己,现在外部是不是有更好的机会比我们的管线更匹配、更有意思、比我们更好,我们已经看到有些中国市场类似的例子,我们也希望外部有更多这样的例子。”Chris Arendt强调,团队之间的化学反应也非常重要,团队的质量和合作关系是长期发展的一大关键,能真正地把想法变成现实。在科学探索领域中,科学并不是一条直线来进行,在合作的时候有很多假设,但是科学会改变,也许这样的假设并不是和预期一样。

“关系,是一个魔法元素,也是我们合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彼此的优势。在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合作的时候出现一个生产问题,尽管我们合同上也没有写公司必须要提供相关的资源等,但还是会尽我们的努力帮助合作伙伴解决相应的问题。”Chris Arendt补充道。

当前,整个医药行业正在迅速发展,正好站在行业的前沿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也需要理解“关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如果在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事情会很难进行,这也说明了“关系”是真正合作的缩影。而作为中国的制药公司,在寻找合作伙伴时同样也有一定的筛选标准。

陶维康介绍,主要有两大关键点:一方面,需要找到能够对自身的产品管线有互补性的公司。需要希望找到能够给双方提供互补资源的合作伙伴,同时资源也能帮助加强对方的产品管线研发,这是非常关键的。

另一方面,合作双方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比如,双方在不同的地理位置都有各自的优势。对于中国市场,本土药企更加熟悉,对医生的喜好和医院也更了解,能够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更容易地开展临床研究,并最终完成注册性研究。而国外的药厂对欧洲和美国市场有非常丰富的知识,需要通过合作实现经验的分享和成功的支持。

“很多中国公司,包括生物技术公司,仍然是初学者。比如如何进行商业化,这方面的经验我们是不足的,当然,在中国,如果想开展业务,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陶维康说。

未来五年跨国药企将面临专利悬崖,急需在专利保护期内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技术“护城河”完成交接,于是开启了全球“扫货”模式。而国内传统药企也存在转型压力,面对不断稀释的利润,也需要通过收购完成技术、人才甚至产品的积累。这也意味着,收购案不会成为个案,后续,大规模的收购在中国市场或者对本土Biotech企业而言,或将成为长期性的频发事件。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