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世界
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滚动 ->内容

锻造创新利器谱写多层次资本市场“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10-30 07:52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16972   

创业板 总市值达 12.60万亿元

创业板 上市公司 数量达 1358家

截至2024年10月29日

“先锋”竞秀立潮头·创业板十五周年观察

ChiNext Market——创业板的英文名称,寓意是“中国的未来之板”,被寄予了服务经济转型、孕育未来产业的期望。自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敲钟上市,到如今汇集了总市值超12万亿元、在行业领域各具创新特色的1358家公司,开板十五年来,创业板已成为中国新经济集聚地、科技创新企业理想上市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创新、成长先锋。

汇思十五载,聚力新飞跃。深交所表示,创业板将坚守初心使命,全方位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和精准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聚集,着力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优创新、高成长”特色鲜明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的变迁,创业板所构建的生态圈持续扩大,引导着越来越多的资源向高效率、高效益、高成长的领域聚集。板块的示范带动效应,形成了支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市场内生力量,有力提升了创新资本形成效率,推动着创新成长企业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的中坚力量,助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年间,成长为领军企业的不仅有投资者熟知的宁德时代。“爱尔眼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创业板全方位的持续支持,创业板为民营上市公司提供了便捷的融资渠道、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诸多资本工具。借力创业板,爱尔眼科多次通过资本运作,为公司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自上市以来,公司先后完成3次定向增发,包括一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配套募资,募集资金合计超59亿元。”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充分利用创业板优势,在医疗网络全球布局、科研平台搭建、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品牌价值提升等方面持续取得进步和突破,并形成自身的先发优势。”

作为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从最初的市值69亿元到如今的约1400亿元,“成长先锋”爱尔眼科在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眼科医疗连锁机构的同时,也逐步进入到中国5300多家上市公司前列。

以研发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依托于“生物发酵”和“合成生物”双轮驱动战略,另一家“创新先锋”川宁生物也已成为全球抗生素领域和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的领军型企业。

“为高科技领域中运作良好、发展前景广阔、成长性较强的新兴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场所,这对于初创且具有潜力的公司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雪中送炭。”回顾在创业板上市之后的成长历程,川宁生物相关负责人坦言,充分利用创业板平台,公司能够更好地与资本市场建立连接,通过资本市场的支持更有力地深耕主业、提升品牌力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通过与其他上市公司的交流合作,共享创新资源,进一步加速技术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另外,随着创业板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更广阔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平台,也有助于公司加快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

截至记者发稿,涵盖了64个行业的创业板公司中,超过九成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八成拥有自主研发核心能力。汇聚创业板的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合计市值占比75%,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公司市值占板块比重高达68%。

创新是创业板公司的鲜明属性,成长是创业板公司的显著特点。Wind数据显示,十五年来,创业板公司累计总研发投入近万亿元,以2023年年报数据测算,板块总体研发强度超5%,高于A股平均水平1.78个百分点。

登陆创业板后,一大批公司也依托于高水平创新实现了业绩和市值双双大幅增长。数据显示,开板当年,创业板尚没有公司的年收入超过30亿元或净利润超过5亿元。而如今,已有219家2023年度营收超过30亿元,94家2023年度归母净利润超过5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以2023年度业绩测算,639家公司在上市后营业收入实现翻番,104家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达10倍以上;292家公司在上市后净利润实现翻番,31家公司净利润增长达10倍以上。如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亿纬锂能,历经十五年高速发展,单年营业收入从上市前的2.02亿元增长至487.84亿元,增长近240倍;单年净利润从上市前的0.31亿元增长至40.50亿元,增长约130倍。

“创业板在支持创新企业方面的特色包括定位准确、鼓励研发、产业集群、注册制试点、业绩韧性等。”申万宏源研究总经理助理、TMT及能源环保负责人刘洋表示,如深交所通过《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从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研发投入金额、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方面设置了具体衡量指标。服务创新创业企业、服务新质生产力,创业板多年来培育出一批世界级的领军创新型企业、成长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深度助力产业整合中,更多优质的示范标杆也持续涌现。

制度“先行先试”步履不停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发展的十五年间,创业板市场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成就。创业板推出后,差异化定位亦使得资本市场真正拥有了服务创新创业企业的平台,大大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新经济的能力。

汇聚着超千家创新成长优质企业的背后,一系列贴近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特征的制度尝试与创新也在不断推进。如自启动之初,创业板就施行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这是境内资本市场首次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上做出的有效探索和制度安排。

2020年8月24日,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落地,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持续提升。作为资本市场“增量+存量”同步推进的改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统筹推进发行承销、交易、再融资、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监管等一系列基础制度创新,为后续全面注册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

注册制改革落地后,创业板设置更加市场化的重大资产重组制度,进一步扩大交易各方博弈空间,增加定价灵活性,将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底价从市场参考价的90%下调至80%。截至记者发稿,创业板累计实施完成496单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涉及交易金额5547.78亿元,募集配套融资金额合计1306.05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

同时,创业板实行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引入的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放宽激励对象限制,同时兼具折扣优势和出资时点优势,激励作用更加明显,为公司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10月25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已推出736单向激励对象授予第二类限制性股票的有关计划,涉及股份数量63.88亿股。

另外,创业板首推了“小额快速”定向增发机制,允许“不保荐不承销”,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空间,其后证监会推出的“小额快速”并购机制亦是这一理念的延伸。以支持优质科技企业持续发展为导向,创业板构建了一套符合创新企业要求的再融资、并购重组以及股权激励制度体系。

业内人士表示,整体来看,创业板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内容透明、层次清晰、形式统一的监管规则体系,为打造具有独特产业结构气质的创新成长平台夯实了制度基础。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再“添色”

历经十五年发展,创业板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培育壮大了一大批优质科技企业,有力推动我国创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如今,创业板的快速发展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截至10月末,深市前五大市值行业分别为电子、电力设备、医药生物、计算机和汽车,与十五年前已有显著差异。逾千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相关公司总市值约9万亿元,占板块比重高达75%,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未来之板”。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也推动着创新与资本的正向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有695家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获得近2569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超699.94亿元;以目前股价模拟测算,投资增值率近10倍。其中,有205家公司为注册制下新上市公司,获得933家次创投机构投资,投资金额合计282亿元。

同时,创业板成交量与活跃度也持续提升。数据显示,当前创业板投资者数量超5000万,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近五年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平均在五成左右,较创业板成立以来前十年平均38%的水平明显提高,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增至8.38%。目前全市场跟踪创业板指数的ETF规模达1800亿元,跟踪创业板50指数的ETF规模达到491亿元,“创”系列ETF总规模达2430亿元,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创业板市场之一。

展望未来,深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创业板将坚守服务优质科技企业的使命责任,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完善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发行上市、再融资、并购重组、持续监管等制度机制,全方位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的包容性、适应性和精准支持力度,引导更多先进生产要素向科技领域聚集,加强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监管,推动上市公司提升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促进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