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世界
广告
当前位置: 首页-> 滚动 ->内容

寒风中的他们,如何为一座超大城市带来温暖?

发布时间:2023-12-17 11:50来源:东方网 阅读量:19587   

不过一天之隔,上海开启“速冻”模式,从22摄氏度的暖冬直降零下。

12月16日,今冬第一场雪悄然而至。当很多人减少出行尽可能躲避寒冷,另一群人却在街头巷尾、港口码头、高架隧桥、医院急诊室奔波忙碌。

“脸都冻得生疼。”从警30余年,早有丰富寒流“抵御”经验的交警周继宗从15日晚开始就频繁来到南浦大桥观测路面结冰和车流情况。

远离市区的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也来到海边的观测场,捂紧了帽子对观测场的所有设备进行排查。

作业车辆在大桥上播撒融雪剂。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图

居民楼道里的供水立管、水表裹好了保温材料,供水保障应急抢修队伍24小时待命,电力系统的巡检也同时开启。

急诊室医生和120急救员,同样忙碌不停。急诊科医生介绍说,天一冷,送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也多了。从12月16日零时到中午12点,新华医院总共来了18辆120救护车。

气温还在进一步走低。17日早晨,上海市区下半年首次跌破冰点,郊区大多零下4℃到零下2℃附近,达本次寒潮过程的气温最低点,寒流中,一线工作者仍在默默迎风坚守岗位。街头巷尾的便利出行、居家必需的用水用电、危急时刻的就医急诊……整座城市的正常运行,都来自于他们的默默保障。

近50名工作人员在深夜的微雨中出发

12月16日上午11点左右,架在黄浦江上的闵浦大桥侧沿的路面上,已经形成了不少零零碎碎的冰片和冰粒。

上海城投高速运管中心二分中心主任崔革军告诉记者,由于大桥四面通风且处于江面之上,温度会比地面低得多。钢结构的大桥散热很快,遇到低温的雨雪天气很容易结冰。一旦路面结冰,就会对车辆的行驶安全造成影响,出现轮胎打滑等情况。

周五晚的一场降雨,导致路面潮湿且气温仍有下降趋势,崔革军决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安排养护车辆在重点路段播撒融雪剂。一辆作业车在前进行播撒,播撒范围可以覆盖行驶车道左右两侧的车道;一辆巡视车在中进行监护;一辆防撞车在后保障安全,利用广播和灯光提醒车辆避让。

16日凌晨2点左右,值班长巡视桥侧气象仪监测数据时,发现气温达到了-0.5℃,便马上启动了应急预案,20吨左右的融雪剂,四支作业队伍,近50名工作人员,在深夜的微雨中出发,从凌晨两点半左右到四点多,覆盖了近五公里的重点路段。

崔革军说:“这个行业就是这样,365天24小时都要有人值守,不能脱岗。而面对寒潮,还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值守。”幸运的是,仰仗智慧高速系统和播撒机,养护人员不用再顶着寒风在桥上勘察,作业人员也不用在刺骨寒冷中徒手播撒。机械化作业既保障了道路行车安全,也保障了作业人员在高速环境下的劳动安全。

交警支队民警周继宗与隧道管理部门检查防冻除冰物资储备情况。黄浦公安 供图

在街头忙碌,却不能裹得严严实实

同样是大桥,黄浦交警支队二大队交警周继宗也时时放心不下。

12月16日清晨6点半,他来到南浦大桥执勤点位,对桥面结冰情况进行排查,并观测车流情况。他告诉记者,当天上午的车流量明显下降,比平日里少了三四成,寒流对出行还是有不少影响。

此前一天晚9点,周继宗已经顶着风雨对桥上所有的防水口、道路分界线以及减速带进行巡查,防止积水结冰导致车辆驾驶过程中打滑。

“如果看到有结冰的情况,我就立刻呼叫大桥管理所,通知他们带好相应物资上桥进行除冰工作。”周继宗说。

做了交警30年,无数次和寒流打交道,周继宗“没想到这次如此冷”。出于观测的便利以及对交警形象的考虑,他不能像大多身处室外的市民一样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眼睛,和大风接触的面部传来阵阵刺痛,为了应急处置的便捷,周继宗也放弃了服装的层层护卫,以便在车流中行动。

16日下午1时,周继宗又多次上桥观测,车流平稳暂未发生车辆打滑事件。“以往我们也遇到过,有车辆打滑导致180度旋转直接原地掉头的,我们立刻采取技术措施分流,并安排牵引车尽快将损坏的车辆拉离路面。”

周继宗说,也想借此机会向市民们发出提示,寒流天驾车出行,一定要在出发前检查车辆情况,行车途中要尤其控制行驶速度并适当拉大车距,安全行驶。

“走下执勤点,派出所里也都给我们备好了姜茶、感冒冲剂和暖宝宝,我们守护市民安全的时候,自己也都有温暖防护。”周继宗说。

洋山港气象站附近。受访者 供图

看着海浪感受到了寒潮来势汹汹

天色阴沉,大风呼啸,洋山港气象站站长沈其艳裹着羽绒服、帽子、围巾,去观测场巡视一圈设备,远处的码头早已停止作业。气温逼近1℃,“手冻得不行,鼻涕眼泪要流出来了。”她捂紧帽子,“不然感觉风会灌入脑子里。”

洋山港气象站位于小洋山岛小城子山的山顶,是上海市域内距离市中心最远的有人值守气象站,为港区航运提供气象监测预警服务。如果出现8级以上大风,海浪较大,需要提醒船舶决策撤离,码头停止作业,做好防范措施。

“这里视野开阔,看着大海上的涌浪,就能感受到寒潮来势汹汹,比市区对寒潮来临的体验更加直观。”沈其艳说,气象站需要24小时不间断值守,尤其是复杂天气,但他们的值班人员只有3个。

尽管洋山港气象站早已实现全自动化观测,但设备维护维修还得靠人。沈其艳说,海上大风天气常有,如果设备出现问题,洋山港交通不便,维修会比较麻烦,所以值守人员在设备上非常谨慎,气象站的实测数据要每分钟上传中国气象局,只有人工监测,才能及时发现异常数据、排除设备故障。

本轮寒潮来临前,沈其艳已仔细检查过观测场的所有设备,尤其是称重式降水传感器、风向风速传感器等气象要素设备。一旦出现积雪现象,还要启动人工观测,将积雪厚度等数据及时上传中国气象局。

水管水表均已做好防冻包扎

寒风呼啸中,上海城投水务集团供水分公司中区供水管理所瞿溪站副站长刘睿君却穿梭在各个老旧小区,对小区里的水管、水表进行着巡检。

楼道里的供水立管、水表早已裹好了保温材料,而暴露在楼栋墙面外的供水立管,不仅包好保温棉,外面还多加了一层塑料保护套,可以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在巡检过程中,除了用眼神捕捉可能出现的裂缝,刘睿君还时不时用手触摸,检查保温材料是否有损坏或遗漏。

刘睿君上门进行水管、水表巡检。澎湃新闻记者 邹桥 图

“事实上,防冻保暖包扎工作是我们每年的一项例行工作,早就做好了,这几天一直在不间断地巡检,主要是查漏补缺。” 刘睿君说,他所在的中区所主要负责333个居民小区的二次供水,在寒潮到来前,就对水管、水表等供水设施的防冻包扎工作,进行了全覆盖的应急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以确保寒潮期间小区供水正常运行。

供水保障的应急抢修队伍也已24小时待命。据上海城投水务集团介绍,目前已落实寒潮应急抢修队伍 187 支,抢修队员共1950人、供水检漏人员176人,抢修车辆395辆,可满足快速反应、高效抢修的要求。

此外,上海供水热线962740、威铃快线962323在寒潮期间可扩充至最大180路接电线路,现有热线话务员89人,已落实后备支援人员142人,以应对寒潮期间可能的来电高峰。同时,通过“智能语音导航报修受理+线上渠道快速报修表单”等渠道实现用户报修需求的分流,多渠道提升供水服务受理能力。针对往年发生受冻影响的客户主动发出提醒告示,对往年受冻损坏设备进行“回头看”排查,避免重复发生寒潮受冻情况。

输电运检中心输电运维一班工作人员开展特巡。受访者供图

特巡线路怎样确保万家灯火

民生保障除了关注供水,供电同样重要。

从事电力事业21年,俞震亮迎着寒潮开始了从杨浦驾车到青浦的特巡线路。1983年出生的俞震亮是国网上海超高压公司输电运维一班班长,16日7点30分左右,他和班组成员提前从杨浦基地到青浦,全力对高压线穿越重要的高速公路进行电力安全巡查。

俞震亮要巡查外地省市至上海直流超高压线的安全性,这是上海的输电重要通道。他非常清楚,一旦出现问题,很可能造成大面积停电。

他先对铁塔进行无人机巡检和红外测温,天气降温很大,在热胀冷缩作用下,铁塔与铁塔之间导线的拉力会变紧,俞震亮就仔细查看会造成比较紧急缺陷的角角落落。

沿线周边也要巡查,他尤其担心农村地区居民的蔬菜大棚、易飘物会吹到线路上,造成跳闸事故。

寒风让俞震亮一哆嗦:“今天的风很大,吹在脸上比较痛苦。”但在俞震亮眼中,上海100万伏输电线路就像“主血管”,千家万户的用电就是“毛细血管”,“主血管”与“毛细血管”贯穿相连,所以,他更要全力确保城市电网可靠供电,让全市人民温暖过冬。

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季的急诊室

“天一冷,送来的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就多了,不少病人有高血压。”新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抢救室主任陈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从12月16日零时到中午12点,总共来了18辆120救护车,“胸痛、脑卒中、发烧、气促气急,这些症状占据了大多数,其中有6人被送进了抢救室。”

当日清晨5点多,74岁老人因在家里抽搐倒地、意识不清,家人紧急拨打了120送来新华医院急诊。“家人说老人有腔梗史,进入医院就呕吐,等检查的时候昏迷,是脑出血,下了病危通知,我们立刻进行了抢救。”

上午9点20分,另一位80岁老人在家晕倒,送往附近医院后被查出脑出血,受限于救治条件,随后家属又拨打120,将老人从外院转来新华医院急诊救治,送来时已经神志不清2个多小时了。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留观室,陈凉正在帮一名老人做检查。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图

“冬季,因高血压引起脑出血这样的急诊案例很多很多。”陈凉进一步介绍,“低温天,冷空气的刺激会使得人的血管收缩,血压也一下子高上去,特别容易造成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突发事件,高血压患者尤其需要重点防范。”

从12月初以来,上海新华医院急诊每天平均有60多辆救护车,成人急诊内科就诊人数每天达到700人次,成人发热门诊也在每天200人次。

陈凉说,就在昨晚8点左右,一名30岁男性因脑出血被送来急诊抢救,原因一查是主动脉瘤破裂,“我们采取了颅内减压等一系列抢救措施,现在还在观察中。”陈凉坦言,他碰到过不少来急诊的年轻人,开始都以为感冒是小毛病,没太在意,继续加班、熬夜,有些甚至觉得感冒出个汗就好了,就跑去做高强度的健身,进了急诊才后悔莫及,“生病了,休息好很重要,一个小感冒也可能带来感染等各类并发症。”

为应对寒潮带来的一波就诊高峰,当前,新华医院进一步加强了急诊救治力量,高年资医生轮班24小时坐诊急诊内科。陈凉强调,寒潮天最重要的是出门做好保暖,高血压病人也要记得多测测血压,发现异常要立即就医,同时要定时服用药物,出门在外,尽可能减少低温对身体带来的影响,使身体及血压处于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下。

12月16日12时许,120急救人员将患者就近送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澎湃新闻记者 李佳蔚 图

120急救中心与生命抢速度

16日12时01分,一阵急促的铃声在青浦区120急救中心徐泾分站响起。徐泾分站分站长佘东彪医生接线,调度中心派来一单青浦赵巷镇的急救任务,呼救者称家里孩子身体不适,需紧急送医。“马上出发,快!”佘东彪喊了一声,与两名急救员即刻出车。

此时户外气温1摄氏度,3人跳上车,出发时间为12时02分。当天早上,有16年急救经验的佘东彪对车辆、设备仪器做了全面检查,确保寒潮天执行任务不出问题。佘东彪告诉记者,天气转冷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同时也有交通意外、其他急救等需求,徐泾分站两辆急救车每天要执行十几到二十几单任务,24小时待命。

“你是孩子妈妈吗?她现在情况怎么样?……意识清醒吗?能说话吗?……吃了什么药?……吃药时间有多久?……我们已到嘉松中路,请把地址再重复一遍……我们大约还有5分钟到。”

12时12分,急救人员进入该小区,用时仅10分钟左右。到达患者家中后,当时家长正和孩子沟通。佘东彪查看了女孩所服药物及说明书,详细了解用药剂量和时间,他判断必须送医。接着,他和女孩直接交流,询问和观察她的身体意识情况。

“不用怕,我是医生,我们去医院检查一下好吗,做相应的治疗,你就不会感到难受了。”佘东彪耐心地跟患者说。一番劝说后,女孩在家长的陪同下上了急救车。在车上,急救人员检查患者常规生命体征情况。佘东彪说,她血压略高、血氧正常、心率偏快,还有些嗜睡。急救人员为患者插上氧气,进行了相应医疗干预措施,随时观察和询问她的感受。

与此同时,佘东彪与附近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联系送院事宜,向院方医生说明患者目前的状况。从小区出发大约18分钟后,120急救车就将患者送到了医院,急救医生又现场与院方做了详细说明和交接,当时患者情况平稳,意识依然清醒。

一番紧张的忙碌后,急救人员离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急救中心,返回徐泾分站,准备随时接收下一单任务。

“急救人员面对的情况经常是未知的、紧急的,必须随时做好准备。”佘东彪说,他对时间很敏感,“120急救是一场与生命抢速度的接力赛,我们要保证患者得到快速救治”。佘东彪介绍,为确保满足市民的日常急救需求,同时为应对寒潮天气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近期上海120各单位在常规急救保障力量之外,还组建了应急保障车组,增派力量随时待命。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